雞血藤,中藥名。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莖。秋、冬二季采收,除去枝葉,切片,曬干。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活血補血,調經止痛,舒筋活絡之功效。用于風濕痹痛,麻木癱瘓,血虛萎黃,月經不調,痛經,經閉和婦科疾病也有較好療效。
入藥部位:植物的干燥藤莖。
性味:苦、甘,溫。
歸經:歸肝、腎經。
功效:活血補血,調經止痛,舒筋活絡。
主治及應用:
1.月經不調,痛經,經閉。本品苦泄甘緩,溫而不烈,性質和緩,既能活血,又能補血,為婦科調經要藥。
2.風濕痹痛,麻木癱瘓,血虛萎黃。本品既能活血通絡止痛,又能養血榮筋。
相關配伍:
1、白虎歷節,膝脛劇痛如咬,晝輕夜重,局部發熱:制蒼術15g,黃柏12g,雞血藤9g,乳香,沒藥,千年健各6g,水煎服。(《本草駢比》)
2、老人血管硬化,腰背神經痛:雞血藤20g,杜仲15g,五加皮10g,生地15g,水500ml,煎至200ml,去渣,每日三回分服。(《現代實用中藥》)
3、閉經:雞血藤、穿破石各30g。水煎服,每日一劑。(《益壽中草藥選編》)
用法用量:煎服,9-15g。
采集加工:秋、冬二季采收,除去枝葉,切片,曬干。
炮制方法:洗凈,切片,鮮用或曬干。
生理特性:木質藤本,除花序和幼嫩部分有黃褐色柔毛外,其余無毛。羽狀復葉;小葉7~9,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4~12厘米,寬1.5~5.5厘米,兩面均無毛,網脈明顯。圓錐花序頂生,下垂,序軸有黃色疏柔毛,花多而密集,單生于序軸的節上;萼鐘形,裂齒短而鈍;花冠紫色或玫瑰紅色,無毛。莢果扁,線形,長達15厘米,寬約2厘米,果瓣近木質,種子間縊縮;種子扁圓形。花果期7~10月。
生長環境:生于山谷林間、山地灌叢中。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文章來源:百度百科
聲明:本文系網轉載內容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