澤瀉,中藥名。為澤瀉科植物澤瀉Alisma orientalis(Sam.)Juzep.的干燥塊莖。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采挖,洗凈,干燥,除去須根和粗皮。
入藥部位:植物的干燥塊莖。
性 味:味甘、淡,性寒。
歸 經:歸腎、膀胱經。
功 效:利水滲濕,泄熱,化濁降脂。
主 治:用于小便不利,水腫脹滿,泄瀉尿少,痰飲眩暈,熱淋澀痛,高脂血癥。
相關配伍:
1、《金匱要略》:澤瀉、白術。治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眩冒者;亦治水瀉小便短少者。
2、《傷寒論》:與茯苓、豬苓、桂枝等配用,如五苓散可治療水濕停蓄之小便不利,水腫。
3、《丹溪心法》:與厚樸、蒼術、陳皮等配伍,如胃苓湯可治脾胃傷冷,水谷不分,泄瀉不止。
用法用量:6~10g。
禁 忌:腎虛滑精、無濕熱者禁服。
炮制方法:
1、澤瀉:除去雜質,稍浸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
2、鹽澤瀉:取澤瀉片,照鹽水炙法炒干。
生理特性:品呈類球形、橢圓形或卵圓形,長2~175px,直徑2~150px。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,有不規則的橫向環狀淺溝紋和多數細小突起的須根痕,底部有的有瘤狀芽痕。質堅實,斷面黃白色,粉性,有多數細孔。氣微,味微苦。
產 地: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內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新疆、云南等地,主產于福建、四川。
文章來源:百度百科
聲明:本文系網轉載內容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!